「又要到月底了,這個月的現金流夠嗎?」
「各部門又在要求追加預算,該如何分配?」
「公司賺錢了,但為什麼總覺得錢不夠用?」
這些問題,是否經常在深夜裡困擾著你?作為企業主,你是否常常獨自一人坐在辦公室,盯著財務報表發愁?即使公司營收亮眼,面對著帳上的數字,還是得一筆一筆地思考:該如何分配這些資金?要留多少週轉金?各部門的預算該如何編列?
目錄
1. 突破困境:KRC三角形原則
2. 建立新制度的關鍵心法
3. 建立團隊財務管理的三大支柱
4. 實施要點
5. 走向企業財務管理的新紀元
6. 開啟變革的第一步
這種「一人決策」的財務控管模式,不只讓企業主備感壓力,更可能成為企業成長的絆腳石。
當企業主成為財務決策的唯一把關者,其他管理者就會不知不覺地逃避財務責任,認為「反正老闆會處理」。這樣的心態,往往造成資源使用效率低落,也讓企業難以真正茁壯。
突破困境:KRC三角形原則
要打破這個困境,我們需要理解一個重要的管理原則:KRC 三角形(知識 - 責任 - 控制管理法)。這個原理告訴我們,一個人的能力會隨著他的知識(Knowledge)、責任認知(Responsibility)與控制範圍(Control)同步提升。
在企業經營中,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況:即使公司每月營業額達到百萬以上,現金流仍然非常緊張。這樣的狀況,往往是因為主管們對財務狀況完全不了解,只知道要求預算,卻不知道公司的財務全貌。
要改變這種狀況,我們需要落實 KRC三角形 原理的三個步驟:
- 首先讓主管了解公司的收支結構(知識)
- 授權主管進行部門預算規劃(控制)
- 要求主管對預算執行結果負責(責任)
這樣的轉變通常在三個月內就會看到成效。原本只顧爭取預算的主管們,開始會主動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資金。更重要的是,他們開始真正為公司的財務健康負起責任。
建立新制度的關鍵心法
然而,在建立團隊財務管理制度時,我們必須把握三個關鍵原則:
- 資訊透明是基礎:主管必須能夠掌握足夠的財務資訊。
- 給予管理團隊實質的決策權:不只是讓參與討論,更要賦予他們在預算範圍內的決策空間。
- 允許他們在可控範圍內犯錯:這是培養主動性和責任感的必經過程。
這三個原則正是KRC三角形原則在實務上的具體展現。當主管們真正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,並且擁有實質的決策權時,責任感就會自然產生。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,才是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的關鍵。
建立團隊財務管理的三大支柱
在了解 KRC 三角形原則後,讓我們進入實務操作層面。這裡我要分享如何具體建立起團隊財務管理的三大支柱,這些都是我們在輔導企業時反覆驗證的有效方法。
1. 知識與資訊共享:打造財務資訊透明化
很多企業主會擔心:「把財務資訊告訴主管,會不會反而造成問題?」我的確遇過這樣的擔憂,當我建議要讓主管了解公司財務狀況時,老闆充滿顧慮。但實施半年後,他告訴我:「主管們了解公司真實的收支情形後,反而更謹慎地規劃預算了。」
具體做法:
- 定期(建議每週)召開會議,說明公司的收支狀況
- 讓主管了解各部門的成本結構與收益結構
- 建立清晰的財務報表解讀機制,讓每位主管對於財報的理解更有共識
2. 建立控制機制:從預算編列到資金分配
在許多企業推動財務授權的過程中,常會遇到一個有趣的現象:當主管團隊第一次被邀請參與資金分配會議時,往往會以「相信老闆的判斷」為由,婉拒參與決策。
這種情況表面上看來是對領導者的信任,實際上卻反映出規避責任的潛在心理。這種「不願意」或「不敢」承擔財務決策責任的現象,正是企業財務管理必須突破的關鍵點。
有效的控制機制需要:
- 建立週期性的預算討論機制
- 讓主管團隊實際參與資金分配決策
- 設立明確的資金使用規則與限制
- 授權主管在預算範圍內自主決策
注意,這裡提到的「控制」,並不是限制,而是授權,也就是「明確劃分出主管的控制範圍」,目的是激發主管的主動性和創造力。
3. 培養財務責任感:從決策到為成果負責
這是最關鍵的一步。我們常和企業主分享:責任感不是用要求來的,而是在實踐中培養出來的。
具體作法:
- 建立明確的財務績效評估標準
- 定期檢討資金使用效益
- 讓主管對其決策結果負責
(若成果卓越,記下成功動作;若成果不如預期,則提出解決方案)
- 設定明確的風險控管機制
- 建立錯誤回饋與改善流程
一旦這套制度真正落實,部門主管們會開始主動分析預算使用效益,甚至提出更優化的資金運用方案。這種轉變正顯示出財務責任感的逐步養成 ── 從被動接受預算,到主動思考資金效益,最終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積極參與者。更重要的是,主管們會開始從企業整體的角度來思考資源配置,不再僅限於自己部門的預算需求。
這個轉變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:預算執行更有效率、資源運用更靈活、跨部門協作更順暢。當主管們真正承擔起財務責任後,企業的整體營運效能往往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。
實施要點
在實施這三大支柱的過程中,以下幾點特別需要注意:
-
循序漸進練習
-
先從小範圍的預算控制開始
-
給予主管學習和適應的時間
-
階段性地增加授權範圍
-
避免微觀管理
-
訂定原則性規範而非細節性規定
-
給予主管團隊適當的決策空間
-
著重結果檢核而非過程干預
-
持續提供支持
-
財務部門要做好支援角色
-
提供必要的財務培訓
-
建立問題諮詢管道
透過這三大支柱的建立,企業就能逐步形成一個健全的團隊財務管理制度。記住,這不是一蹴可幾的變革,而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系統工程。
走向企業財務管理的新紀元
財務管理不該由企業主孤軍奮戰。透過這套系統性的財務控管方法,企業可以成功轉型:從「老闆獨自決策」到「團隊共同承擔」的管理模式。
當財務管理制度真正落實,月底會議將不再是企業主獨自盯著報表焦慮的時刻,而是管理團隊集思廣益、共同規劃資源運用的平台。主管們不僅能提出更多元的資金運用方案,更能從企業整體的角度思考財務策略。這才是企業財務管理應有的樣貌——讓每個管理者都成為公司財務的守護者。
開啟變革的第一步
想建立制度化的財務管理,公司需要先有完善的組織架構,並且,依據組織架構,定位定崗後,才有辦法精確地計算每個部門的支出,以及劃分出各主管有權利管轄的範疇。
若您已經是「企業主計畫」的參加者,建議您跟著課程的步驟,一步一步地扎實進行;若您尚未參與企業主計畫,而且已經有值得信任的主管,那麼建議您從以下四個行動開始:
- 參考「組織架構」這篇文章的邏輯,梳理分類公司的支出屬性。
- 與主管們分享關鍵的財務資訊。
- 明確區分每個主管轄下的可控預算。
- 在不危害公司生存的範圍內,給予提出預算與財務決策權。
這樣的財務管理模式,並非要企業主放手不管,而是建立一個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,讓企業主從「獨立決策者」蛻變為「制度建立者」和「方向把關者」。
當然,我必須坦承,這其中有非常多細節需要注意與處理,如果您有擴展公司規模的計畫,建議您先從最基礎的管理工具「組織架構」開始,跟著證實可行的步驟導入整個企業主計畫!最後,您將獲得企業主真正的自由——您將培養出一群真正能夠仰賴的主管團隊,讓企業更有機會朝向永續的方向前進!
擺脫校長兼撞鐘的困境,就趁現在!
我們舉辦的研討會,已經幫助超過 6,000 位的企業主,快速了解目前公司的發展階段,以及如何突破現況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