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img height="1" width="1" style="display:none" src="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r?id=434427294331760&amp;ev=PageView&amp;noscript=1">
員工管理

開會總是沒結論?5 大要素讓每場會議都產生實際成果

2025 / 09 / 16
開會

「又開了 3 個小時的會議,結果什麼問題都沒解決!」如果你是企業主,相信對這種開會總是沒結論的情況再熟悉不過了。明明把所有相關人員都聚在一起,討論得熱火朝天,但散會後大家還是各做各的,問題依舊存在,甚至更加複雜。

問題的根源在於:很多企業主把「開會」和「協調」混為一談,但它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開會只是動作,協調才是系統。就像「會踩油門」不等於「會開車」一樣,拼命開會不等於有效管理。

掌握正確的開會技巧,關鍵在於建立「協調系統」——一套讓各部門行動一致、讓每場會議管理都產生實際成果的機制。

本文將從企業主最常遇到的會議困境開始,帶你理解協調與開會的根本差異,並根據你的企業發展階段,提供建立有效協調系統的具體方法。

目  錄

1.  為什麼開會沒用?因為你缺乏「協調系統」

2.  協調系統的兩大核心機制

3.  協調系統的 5 大核心要素

4.  企業發展階段決定協調重點:一套系統、四種應用 

5.  立即開始:從下一場會議改變你的企業

 

為什麼開會沒用?因為你缺乏「協調系統」

開會 vs 協調:不同層級的概念

很多企業主會混淆這兩個概念,但它們其實處於不同層級:

協調是目標,開會是工具。

開會 協調
只是一個動作 是一套管理系統
把人聚在一起討論 目標是「讓行動一致」
容易沒有明確目標 有明確的標準和流程
經常流於形式 服務於企業目標達成
結束後各自解散 持續追蹤執行成果

 

換句話說,協調是讓原本各自為政的部門和員工,按照統一的節奏和目標行動;而開會只是達成協調的工具之一。就像「開車」和「踩油門」的關係——踩油門只是開車過程中的一個動作,不等於會開車。

企業主常見的會議問題

多數企業主都犯了這些錯誤:沒有明確的協調目標(「明天開會討論一下」這種模糊會議)、缺乏系統化的協調流程(憑感覺開會,沒有固定議程)、只開會不追蹤(會議結束就以為協調完成了)。

結果是什麼?會議開了一堆,部門間還是各做各的,企業主還是要救火。

真正的解決之道

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建立「協調系統」——讓每場會議都有明確的協調目的,透過標準化的協調流程讓會議高效進行,並藉由系統化的追蹤確保成果落實。

當你有了協調系統,會議效率就會大幅提升,會議從「浪費時間的例行公事」變成「推動企業發展的有力工具」。

要建立這樣的協調系統,你需要先了解協調的兩大核心機制。

 

協調系統的兩大核心機制

跨部門協調:消除組織間的合作壁壘

想像一下這個場景:你的銷售部門答應客戶兩週內交貨,但生產部門說至少需要三週。財務部門要求先收到訂金才能開始生產,但業務部門說客戶要求貨到付款。結果?客戶不滿意,部門間互相指責,企業主疲於奔命。

這就是缺乏跨部門協調的典型問題。隨著企業成長,部門分工是提升專業度和效率的必要發展,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:各部門雖然專精於自己的領域,但彼此的工作卻是相互依存的。

實際案例:產銷協調會議

以製造業為例,銷售部門和生產部門需要建立每週的協調會議:

  • 會議目標: 確保生產計畫與銷售需求匹配。
  • 參與人員: 銷售主管、生產主管、相關業務人員和生產排程人員。
  • 協調內容: 銷售成果報告、生產進度報告、調整排程決議、解決瓶頸問題。

透過這樣的定期會議,兩個部門的工作就能緊密配合,避免銷售承諾無法兌現,或生產資源閒置浪費的問題。

主管下屬協調:建立有效的管理層級

除了跨部門協調,每個管理層級都需要建立主管與下屬的協調機制。很多企業主抱怨:「我的主管不知道怎麼管人,下屬也不知道該做什麼。」這正是缺乏有效團隊協調機制的表現。

有效協調會議的基本架構:

  1. 工作回顧: 檢視上次協調後的執行情況。
  2. 進度報告: 各下屬報告當前工作狀況和遇到的問題。
  3. 計畫協調: 討論下一階段的工作安排和配合。
  4. 決議追蹤: 確認責任分工和完成時間。

透過這套會議流程,可確保每次協調都有明確的產出,避免流於形式化的例行報告,真正有效提升會議品質。

掌握了協調的兩大機制後,接下來你需要了解讓協調系統真正發揮效果的關鍵要素。

 

協調系統的 5 大核心要素

為什麼有些企業的會議總是有結論,有些卻開完就散?關鍵在於是否掌握了協調系統的 5 大核心要素。

這些要素就像汽車的五大系統:引擎、煞車、轉向、燃油、電路。缺少任何一個,車子都無法正常運作。協調系統也是如此:

要素 1 - 制定明確計畫:協調的前提條件

想像這個場景:會議開始了,主管問下屬:「這週你打算做什麼?」下屬回答:「看看有什麼事情需要處理。」接著大家開始現場討論該做什麼事、怎麼做、什麼時候做完。一個小時過去了,還在制定計畫,根本沒時間協調行動。

協調系統要求:所有參與者都有明確計畫

在有效的會議準備中,每個參與者在會議前都必須準備好:上一個週期完成了哪些工作、下一個週期預計要完成什麼工作、需要其他人或部門協助的具體事項、遇到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障礙。

當每個人都有明確計畫時,會議效率會大幅提升:不再浪費時間討論「該做什麼」,重點放在「如何配合」和「如何改善」。

要素 2 - 確保專業能力:協調不是培訓課

協調會議中最常見的問題:討論到一半,發現某位主管不知道如何制作財務報表,於是會議變成了「財務報表教學課程」。其他已經準備好的參與者只能在旁邊等待。

如果在協調會議中遇到專業能力不足的問題,正確的做法是:當下不要立即處理,避免會議偏離主題;另外安排培訓時間,專門解決能力問題;暫時由他人代為協調,確保會議順利進行。

要素 3 - 掌握最新認知:資訊同步的重要性

協調的第三個要素是確保所有參與者都有「最新認知」——也就是與當前情況相關且準確無誤的資訊。

建立部門間資訊分享機制

想像這個情況:銷售部門還在按照上個月的產能資料制定銷售計畫,但生產部門因為設備維修,產能已經下降了 30%。結果各部門基於不同的資訊做決策,團隊溝通當然不可能有效。

有效的協調系統需要:建立定期的資訊更新機制、使用共享的資訊平台、在協調會議中同步最新資訊。

要素 4 - 建立議程規則:協調的標準化流程

會議議程需要按照明確的規則進行,這樣才能確保會議有序且聚焦,避免變成漫無目的的討論。

標準化議程的基本結構

一個有效的會議流程通常包含:

  1. 會議開始 - 確認參與者和會議目標,回顧上次協調的執行情況。
  2. 工作報告 - 各參與者報告工作成果和遇到的問題。
  3. 計畫協調 - 協調彼此間的配合和資源需求。
  4. 決議確認 - 確認協調結果和行動計畫。

在執行過程中,會議主席需要嚴格控制議程,避免協調會議變成腦力激盪大會。記住,協調會議和創意發想會議是不同的,協調會議要始終回到「誰做什麼、什麼時候完成」的具體行動上。

要素 5 - 追蹤任務完成:協調成果的落地保證

協調會議的最終目的是產生行動,而行動必須被執行才有意義。第五個要素就是確保協調的決議能夠真正落實。

建立有效的任務追蹤機制

一個完整的會議追蹤機制應該包含三個重點:

首先是明確的任務記錄,每項決議都要記錄具體要做什麼、誰來負責、什麼時候完成、完成的標準是什麼。

其次是定期的進度檢查,要設定檢查節點,不要等到截止日期才檢查;建立進度報告的機制;及時發現和解決執行中的問題。

最後是有效的問題解決流程,當發現任務執行有問題時,要立即分析問題的原因,調整計畫或提供額外支援。

當你掌握這 5 大要素,每場會議都能產生實際成果,會議管理將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工具。

但是,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應該如何運用這套協調系統呢?

 

企業發展階段決定協調重點:一套系統、四種應用

協調系統雖然核心原理相同,但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面臨的挑戰不一樣,會議規劃的重點和方法也需要相應調整。

第一階段企業(創業初期):建立基本溝通節奏

企業特色: 企業主加上 1-2 位核心員工,專注於產品驗證和市場開發,決策速度要求高。

協調重點: 快速決策和市場反應

建議做法: 每日 15 分鐘晨會

  • 時間: 每天早上固定時間,嚴格控制在 15 分鐘內。
  • 內容: 昨天完成了什麼、今天要做什麼、遇到什麼困難。
  • 重點: 快速同步資訊,及時解決問題。

注意事項: 不要過度系統化。第一階段企業最大的風險是想要一步到位,建立完整的協調制度,這樣做會失去小企業的靈活性優勢。

成功指標: 決策速度提升,問題能在 24 小時內得到回應,企業主能將更多時間專注於市場開發。

第二階段企業(業務擴展期):導入跨部門協調

企業特色: 員工數量增加到 10-30 人,開始有明確的部門分工,業務規模穩定成長。

協調重點: 部門間資訊同步,避免各自為政

隨著部門分工越來越細,容易出現「各部門都很忙,但整體效果不好」的問題。這時候跨部門協調變得非常重要。

建議做法: 每週跨部門協調會議

  • 頻率: 每週一次,60 分鐘內完成
  • 參與者: 各部門主管或負責人
  • 議程: 各部門工作報告(15 分鐘) → 下週計畫協調(20 分鐘) → 問題討論解決(20 分鐘) → 確認行動計畫(5 分鐘)

成功指標: 部門間的衝突和誤解明顯減少,跨部門的專案執行更順利,企業主不需要經常介入部門間的協調問題。

第三階段企業(管理系統期):全面建立協調系統

企業特色: 員工數量超過 30 人,有完整的組織架構,有明確的主管團隊。

協調重點: 系統化管理工具的導入黃金期

這是建立完整協調系統的最佳時機。企業已經有足夠的規模需要系統化管理,也有足夠的資源投入制度建設。

建議做法: 全面導入 5 大協調要素,建立標準化的協調制度和流程,培訓各級主管的協調管理技能。

成功指標: 企業主從日常協調中解放,可以把時間專注於戰略規劃和業務發展。

第四階段企業(專業化擴展):戰略層級協調優化

企業特色: 擁有專業的主管團隊,企業主專注於戰略方向,可能涉及多個事業體或地區營運。

協調重點: 高層戰略決策與執行監督

日常營運的協調已經由各級主管負責,企業主的協調重點轉向戰略層面。

建議做法: 戰略檢討會議、跨事業體協調,包含月度戰略檢討、季度資源配置協調、年度戰略規劃協調。

成功指標: 戰略執行力大幅提升,各事業體能按計畫達成目標,組織能力不斷提升。

現在你已經了解完整的協調系統理論和應用方法,是時候開始行動了!

 

立即開始:從下一場會議改變你的企業

第一步:評估現況 

不確定你的企業處於哪個階段?可以先評估你的企業發展階段,了解目前最需要的協調重點。

第二步:選擇合適工具 

根據你的企業階段,從最簡單的做法開始:晨會、週會、或完整的 5 大要素系統。

第三步:建立基礎 

有效的協調系統需要建立在清楚的組織架構基礎上。如果你的企業還沒有明確的部門分工和管理層級,建議先從建立組織架構開始。

第四步:持續優化 

協調系統不是一次建立就完成,需要根據企業發展不斷調整和優化。

當你建立了有效的協調系統,「開會總是沒結論」這個困擾將成為歷史,每場會議都將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有力工具。

立即行動,讓協調成為你企業的競爭優勢!

  準備好建立有效的組織架構了嗎?  


有效的協調系統需要清楚的組織架構做基礎,了解如何運用組織架構,為你的企業打造成長基石。瞭解組織架構按鈕(動態)-1

 

老闆必修影片&文章訂閱

老闆,別再孤軍奮戰了!讓我們為你補充「實用的管理技法」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