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開完會,大家信誓旦旦:「這次一定照流程做」。但三天後,一切回歸原狀。
制度不是沒有寫好,而是沒有「落地」——沒有人真正知道 誰該做什麼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完成。
這篇文章想與你聊聊:怎麼讓制度從紙上走進現場,讓規章變成行動。
目 錄
1. 為什麼制度總是落不下來?三個現場真相
2. 制度落地五步驟:從文件到現場的真實轉換
3. 制度想落地?文件是起點,人是關鍵
4. 常見疑問 FAQ
5. 下載制度落地檢核表
為什麼制度總是落不下來?三個現場真相
先別急著檢討員工或怪主管不配合,實際上我們在多家中小企業看到,問題常出在這三個地方:
1. 員工不是不懂,而是覺得「又來了」
你是否發現,每次宣布新制度,員工的反應不是興奮,而是嘆氣?
這不是因為他們抗拒改變,而是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:「反正過陣子又會換。」
去年推出的客戶管理系統,三個月後沒人在用;前年的週報制度,現在早已不了了之。
這種「制度疲勞」一旦形成,員工就自然會用「等著看」的心態面對任何新規定。
不是制度不好,而是信任已經被消耗。
2. 制度太抽象,現場不知道怎麼對應
很多制度文件寫得很漂亮,但到了現場就卡住了。
例如:文件上寫「加強客戶溝通」,但業務不知道:
- 要溝通什麼內容?
- 多久溝通一次?
- 溝通完要記錄在哪裡?
- 記錄要給誰看?
缺少「誰、何時、做什麼、交給誰」這些明確指示,制度就變成好看但無用的裝飾品。
員工想照做,但不知道怎麼做;主管想檢查,但不知道查什麼。
3. 主管太忙沒帶頭,大家自然觀望
這是最致命的一點。
如果主管自己都不照做,員工怎麼會認真執行?當大家看到主管依然用老方法做事,很快就會理解:「喔,原來這套制度只是做樣子。」
於是「上有政策/下有對策」的文化就這樣形成了。
不是員工故意不配合,而是他們在等一個信號——主管是不是真的認真?
制度沒問題,問題在該動的人沒動。
🎁 頁尾免費下載「制度落地檢核表」: 跳轉
制度落地五步驟:從文件到現場的真實轉換
那麼,該怎麼讓制度真的落地?以下五個步驟,是我們陪伴超過100家中小企業實際驗證過的方法:
制度落地五步驟快速導覽 🧭
- 找合適的人先測試(不用全員討論)。
- 用職務說明書釐清責任節點。
- 把檢核項目寫進職務說明書。
- 先試運行,再優化。
- 獎懲與回饋機制同步啟動。
現在,讓我們一步步拆解:
步驟一:找合適的人先測試(不用全員討論)
很多老闆犯的第一個錯誤,就是把制度拿到大會上討論,讓所有人提意見。
結果呢?會議開三小時還沒結論,每個人都有想法,但沒人真正負責執行。
更有效的做法是:找3-5個「關鍵執行者」小範圍測試。
這些人通常是:
- 一線主管(最了解現場狀況)
- 執行力強的資深員工(知道哪裡會卡)
- 願意給回饋的人(不會只說好話)
讓他們先試跑兩週,收集真實回饋:哪些步驟太複雜?哪些時間點不合理?哪些表單可以簡化?
這樣做有兩個好處:
- 避免制度「閉門造車」,推出來才發現不適用。
- 這些人後來會成為制度推行的「種子教練」。
制度不是民主表決出來的,是現場實際測試出來的。
步驟二:用職務說明書釐清責任節點
這是最關鍵的一步。
很多企業有流程圖,但流程圖只告訴你「事情怎麼流動」,卻沒告訴你「每個人在哪個節點要做什麼」。
真正能落地的做法,是把流程圖轉化為「活的職務說明書」。
每個崗位要明確寫出:
- 負責哪個環節
- 在什麼時間點要完成
- 產出什麼、交給誰
舉個實例:
|
崗位
|
負責環節
|
完成時間
|
產出/交付對象
|
|
業務
|
客戶需求確認
|
接洽後 24 小時內
|
需求單 → PM
|
|
PM
|
方案評估
|
收到需求單 48 小時內
|
評估報告 → 業務
|
|
業務
|
報價
|
收到評估報告當天
|
報價單 → 客戶
|
看到了嗎?每個人都清楚知道:
- 我的「接力棒」從誰那裡接過來
- 我要在什麼時候完成
- 我要把什麼交給誰
這樣就不會出現「我以為你會做」或「我不知道要給你」的情況。
職務說明書的真正作用:讓每個人看懂自己在接力賽裡的位置。
步驟三:把檢核項目寫進職務說明書
光有職務說明書還不夠,你還需要「檢核機制」。
很多企業的問題是:制度有寫,但沒人檢查。久了,大家就知道「不做也沒關係」。
所以,不只要寫「要做什麼」,還要寫「怎麼確認有做」。
檢核項目設計三原則:
- 可量化 — 不要寫「盡快完成」,要寫「每週五下班前提交」。
- 可觀察 — 不要寫「認真執行」,要寫「在系統進行登記」。
- 避免抽象 — 像「盡力完成」、「積極配合」這類無法檢核的描述。
實際範例:
- 業務在 CRM 系統登記客戶需求(可觀察)
- PM 每週一抽查 5 筆(有頻率)
- 超過 48 小時未處理的案件會自動提醒(有機制)
檢核不是為了找麻煩,而是讓大家知道:「這件事是認真的」。
沒有檢核的制度,就像沒有終點線的馬拉松。
步驟四:先試運行,再優化
很多老闆希望「一次把制度做到完美」,結果就是遲遲無法推行。
更實際的做法是:先上線、快速調整。
用「測試 → 回饋 → 修正」的循環:
試運行期建議:
- 小範圍:選 1-2 個部門先試。
- 短週期:2-4 週就好,不要拖太久。
- 頻繁回饋:每週開 15 分鐘檢討會。
常見需要微調的地方:
- 時間太趕?你可以把「24 小時內」改成「2 個工作天」。
- 表單太複雜?10 個欄位,你可以砍成 5 個。
- 檢核太頻繁?把每天查核改成雙週查核也沒問題。
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心態是:接受制度有瑕疵,追蹤數據,邊做邊改。
我們見過太多企業,花三個月設計完美制度,結果推行一週就發現根本不適用。
與其追求完美,不如快速測試、快速調整。
好制度不是設計出來的,是跑出來的。
步驟五:獎懲與回饋機制同步啟動
最後一步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:讓制度有感。
很多企業只有懲罰(做不到扣錢),沒有獎勵(做得好沒反應)。這樣員工當然沒動力。
三種激勵方式:
1. 即時反饋(最有效)
- 主管在週會公開肯定:「這週阿明的客戶回報最完整,大家可以參考他的做法。」
- 公開肯定能立刻強化行為,搭配獎金效果更好!
2. 階段獎勵
- 試運行期表現好的部門,給予彈性福利。
- 例如:「執行率達 90% 的部門,可自選一天遠端工作日。」
3. 制度化
- 把制度執行納入季度 KPI 考核,讓它成為「正式評量項目」。
- 但記得:獎懲比例建議是 3:1(三分獎勵、一分懲罰)。
- 太重懲罰會讓制度變成壓力,太輕獎勵則沒有激勵效果。重點是讓員工感受到:「照做是有意義的」。
制度想落地?文件是起點,人是關鍵
看到這裡,你會發現:
制度的落地,不是靠完美文件,而是靠願意「邊做邊調」的人。
制度落不下來,不是員工不配合,也不是主管不用心,而是缺少一個從紙上走到現場的轉換過程。
你不需要更多規章,而是讓每個人都清楚:「誰、什麼時候、做什麼、交給誰」。
這才是制度的終極目標——不是「管人」,而是讓大家知道怎麼配合,一起往前走。
常見疑問 FAQ
Q1:主管太忙沒時間推制度怎麼辦?
這是最常見的困境。
我們的經驗是:不是主管真的沒時間,而是「不知道怎麼推比較省力」。
三個實務建議:
✅ 不要一次推全公司
先選一個部門試點,成功了再擴散。這樣主管只需要顧好一個點,不會被其他部門的問題拖累。
✅ 把檢核變成例行會議的一部分
不用另外花時間開會,在週會最後 5 分鐘快速檢視就好。例如:「大家這週的客戶回報都有登記了嗎?」
✅ 用「檢核表」取代「逐一追問」
讓員工自己填檢核表,主管只看紅燈項目。這樣可以節省 80% 的追蹤時間。
核心概念:制度落地不是「多做一件事」,而是「把現有動作結構化」。
Q2:員工反應制度太煩,一直抱怨怎麼辦?
先別急著說服他們「制度是為你們好」。抱怨通常來自兩個原因:
❌ 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
- 解法:在推行前先說明「這個制度要解決什麼問題」。
- 範例:「因為上個月有 3 個客戶抱怨沒人追蹤進度,導致案子延遲,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負責機制。」
當員工理解「為什麼」,抗拒就會降低。
❌ 制度真的太複雜
- 解法:檢視是不是步驟太多、表單太繁瑣。
- 原則:「能用口頭確認的,就不要填表;能系統自動記錄的,就不要手動登記。」
我們的經驗是:員工不是抗拒制度,是抗拒「沒意義的行政作業」。如果制度真的能讓他們工作更順,抱怨會自然消失。
Q3:制度做半年就失效,是不是白做了?
失效不代表白做,而是該調整的時候沒調。
制度會失效的三個常見原因:
❌ 沒有定期檢視
→ 解法:每季開一次「制度健檢會」,問大家:「哪裡卡住了?哪裡可以調整?」
❌ 主管自己不照做
→ 員工會觀察主管,如果主管都不遵守,制度就死了。主管必須以身作則。
❌ 環境變了但制度沒跟著調
例如:人數從 30 人變 50 人,原本的流程已經不適用,但制度還停留在舊版。
→ 解法:把「制度更新」也制度化。
- 每季固定一天,收集回饋、微調流程
- 制度是活的,不是死的
只要有定期維護機制,制度就不會白做。
想了解更多實戰方法?
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些啟發,也想知道:
👉 怎麼讓組織架構更清晰?
👉 如何透過工具讓管理更省力?
歡迎參加我們的免費研討會,3 小時深度分享中小企業管理的實戰方法。.gif?width=200&height=113&name=%E5%A0%B1%E5%90%8D%E7%A0%94%E8%A8%8E%E6%9C%83%E6%8C%89%E9%88%95(%E5%8B%95%E6%85%8B).gif)